两类诈骗,老人最易上当

[复制链接] 0
回复
385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618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20 17:0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柯栋
近年来,随着空巢老人数量增加,以及老年人辨别能力差、安全防范意识不够等因素,犯罪分子把老年人当作诈骗对象,针对老年人的诈骗犯罪屡有发生,给老年人带来经济和心理双重伤害。很多被骗老年人因没有识破骗局,或怕麻烦、怕丢人、怕子女埋怨等,没有报案,更助长了犯罪分子嚣张气焰。
近日,记者采访了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副支队长石磊,他对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诈骗现象进行剖析,提醒老年朋友不要上当受骗。
【电信诈骗】
案例:2016年4月24日,60多岁的市民谭某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谎称自己是“警察”,说谭某战友严某和几个同事在外地出差时嫖娼被警察现场抓获,需缴纳8000元罚金。因案件正在办理,收到罚金前严某不能跟任何人联系,发生这种事,严某不愿让家人知道,所以向战友谭某求助。听完“警察”的话,救友心切的谭某立即按对方要求,把8000元钱转入对方账户。此后,谭某和严某联系才发现被骗。
案情分析:犯罪分子抓住老人法律意识淡薄、保晚节、爱面子、遇事不愿张扬、怕因求证给他人添麻烦等特点,谎称自己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骗老人说其子女、亲友在外地“犯罪”或出安全事故,需要钱办理各类事宜,甚至冒充法院工作人员寄去法院“传票”。利用老人救人心切心理,骗取老人信任。
民警提示:老年人接到陌生人电话,一定要先确认对方身份,不要主动猜测对方是谁,在没有确实弄清对方是谁的情况下,不要盲目答应对方要求。
有些犯罪嫌疑人能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老人的子女或亲友的电话、姓名等信息。在打电话的时候有时能明确说出老人子女的电话或姓名,以强化老人对此事的相信程度,使老人在惊慌失措中上当受骗。老人接到此类电话时,不要慌张,要先通过拨打孩子的电话或与其同学、朋友联系等方式证实情况。
任何陌生人包括公安机关,通过电话、短信要求老人对自己的存款进行银行转账、汇款的,或者声称为老人提供安全账户进行存款保护的,请一概不要相信。特别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绝对不会使用电话方式处理此类问题。
无端的中奖信息都是诈骗分子设置的骗局。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利用特殊改号软件能模拟各种电话号码,把他们的电话号码伪装成你亲朋好友的号码或国家权力机关的号码,使老人信以为真。对此,当遇到陌生人打来电话时,老人一定要冷静沉稳,特别是涉及钱款转账时,要立即停止。
【“保健养生”诈骗】
案例:2016年6月21日,68岁的市民李某收到自称武汉市老年协会的邀请,到十堰城区某酒店13楼会议室听医学讲座。现场主讲的人自称是武汉市老年协会医学专家,免费给李某体检后,告知李某患有多种疾病,正好他此次带有治疗这些疾病的良药,可低价卖给李某。李某购买7600元药物后,再打电话联系该专家时,电话无法接通,李某发现被骗。
案情分析:犯罪分子以爱心助老组织等名义打电话邀请老人参加免费保健和义诊,并免费赠送小礼品,通过各种手段把老人带至布置好的现场,然后让所谓“专家”在现场举行保健养生讲座,从而高价推销各类保健药品。
民警提醒:老人不要盲目信任他人,尤其是陌生人提供各种有利可图资讯或产品,更需仔细甄别,防止上当。
切忌贪小便宜。天上不会掉馅饼,遇到各种有利可图的事或投资,很多人都是先满足自己需要,这些好事不会轻易掉到头上,尤其是获利巨大的投资类项目,老人更不要轻易相信或碰触。相信科学,不迷信热衷营养品、保健品,任何产品功效都因人而异,如果功效被吹上了天、奇效频出,那一定是骗人产品。
一旦发现被骗,老人不要慌张,保留好证据,及时告知子女,请其协助投诉或报警,利用法律武器使不法之徒受到应有惩处,追回损失。
孤独感强的老人往往因为精神空虚更易受骗,因此,平时子女要多和老人沟通,多关心老人,有空多陪伴老人,以案例说法,提高老人辨别骗局的能力;他人施与小恩小惠,老人要保持警惕,遇此类情况要多和家人商量,避免不必要损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