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管长在了血管里。
拔出后的导管。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李月 通讯员 王慧
用了4年之久的血液透析管竟牢牢长在血管里,出现了堵塞。情况危急,太和医院专家采用高压球囊扩张辅助手术,成功拔出了这根长13.5厘米的血液透析管并更换了新的导管,最终使患者化险为夷。据悉,这次手术的成功填补了鄂西北地区该技术的空白。
情况危急,用了4年的透析管“长”住了
家住十堰城区的王大妈,5年前不幸被查出患了尿毒症,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医生在为王大妈建立血液透析管时,却意外发现,她的桡动脉血管非常细,无法建立自体内瘘。因此,必须从颈内静脉插入导管,起到血液通路作用。没想到在治疗的过程中,问题又出现了,“按照一般人的情况,都是从右侧颈内静脉插入导管,可王大妈右侧静脉有血栓,必须从左侧颈内静脉插入导管。”太和医院肾病内科副主任张庆红解释。
幸运的是在医生的成功手术下,血液透析管顺利插入到王大妈左侧颈内静脉,并用了长达4年之久。可在今年年初,王大妈像往常一样来到医院进行血液透析,医生竟然发现王大妈的静脉压高,机器反复报警,导致透析不能正常进行。医生多次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欠佳。
“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张庆红百思不得其解,后经过反复检查确诊,原来,王大妈用了4年之久的血液透析管已经被周围纤维组织牢牢地裹住了,致使导管出现了堵塞、感染现象。“透析不能正常进行,必须更换新的血液导管。”张庆红向王大妈的家属建议。
专家会诊,决定采用新技术拔导管
张庆红深知,更换新的血液导管不是难题,最棘手的是,如何拔出这根已经长在血管里的旧导管。张庆红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个血液透析管周围就像被一层厚厚的冰裹住,作为医生,要想办法破冰,才能保证透析管成功取出。如果破冰的力度大了,周围破碎的组织会随着血液流入人体大脑,致使脑栓塞,引起偏瘫,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若破冰力度不够,又起不到任何作用。”
“怎么办?”张庆红也想到为患者做开胸手术拔出导管。可患者本身患有尿毒症,再经历一次大型手术,花费大不说,对患者本身的创伤也比较大,手术风险非常高。但这个导管必须拔出,否则不仅影响患者透析,还会危及生命。情况十分危及,张庆红立即请来太和医院介入放射中心、心内3病区的专家进行会诊,最终大家一致决定,使用导管腔内高压球囊扩张辅助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手术成功,填补鄂西北地区空白
8月12日,在介入科、心内科的团队协作下,张庆红采用导管内6F高压球囊,小心翼翼地一点点扩展纤维鞘,让血液导管周围神经变得慢慢松解,最终成功拔除中心静脉的血液导管,手术历时1小时,“手术非常成功,术中出血非常少,术后也没有其他并发症。”
旧的血液导管成功拔出,经过一个星期的康复疗养,如今,医生又成功为王大妈置入新的血液导管。目前,王大妈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已经能正常血液透析了。据张庆红介绍,该项技术首次在鄂西北地区成功开展,该手术的成功,填补了鄂西北地区的空白。
张庆红说,目前关于血液透析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还不是很多,国外有报道称,需更换或拔除导管的发生率为3%。因此,王大妈的这项手术还是比较少见的。引起导管更换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导管累计放置时间、导管位于左侧、反复发生导管感染、血管内皮的损伤、导管材质或起搏器置入术以及血管钙化等。
对于留置导管拔不出,以往的文献中,大多采取开胸手术,或者将导管残端埋在皮下。但近年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用于血液导管的拔除。比如,捕获器血管内治疗法:即使用捕获器进行血管内治疗,但该方法需要进行股静脉穿刺并且操作复杂。还有激光鞘管去除纤维蛋白鞘法。该方法起初用于去除心脏起搏器和植入性除颤仪或心房内导线,应用激光破坏包裹在导管外周的纤维蛋白鞘,主要的并发症为血管、心脏壁穿孔、肺血栓栓塞等。导管腔内球囊扩张法是最佳的一项手术疗法:该手术简便易行,安全有效,主要是通过球囊扩张来增加导管直径,从而松解包裹在导管周围的纤维蛋白鞘,使导管可以顺利拔除。国内首次使用导管腔内球囊扩张法是在2011年。
专家简介
张庆红,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副教授。从事肾脏疾病的临床研究十余年,多次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著名肾脏病研究中心进修学习,对尿路感染、急慢性肾炎、急慢性肾衰竭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血液净化、腹膜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尤其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替代治疗技术上造诣颇深,成功抢救重度蜂蛰伤、大手术等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上百例。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周四、周六上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