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记者 李平 实习生 周海青
在十堰老街有一位老人,他自学电脑,用5年时间敲击出十堰老街的历史和故事。
8月中旬的一个下午,记者来到十堰老街,人们三五成群地坐在墙角下,悠闲地摇扇纳凉、下象棋、聊天,不远处的东街老桥上,一位老人在慢悠悠地走着,东转转西瞅瞅,72米长的街道,老人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这位清瘦的老人叫陈学良,是土生土长的十堰老街人,今年76岁,从市内一家制药厂退休后,他致力于搜集十堰老街的各种珍贵史料,被邻居们称为“老教授”。
陈学良将记者带进老街旁一处40多平方米的老房内,里面光线很暗,他走到墙角桌边,小心翼翼地揭开一块纱布,下面是一台旧式电脑。他戴上老花镜,熟练地开机启动、打开文档,让记者浏览密密麻麻的文稿,这是他的“宝贝”。陈学良很健谈,从“张家庄”、“陈家街”、“十堰街”到十堰这座城市,说起十堰老街的历史和故事,他如数家珍。
谈起剃头匠,陈学良说:“过去剃头还有一个外加手段,就是剃头匠将头剃完后,还要进行一番推拿按摩,就是在肩上、脖子上、头上、前额上、后背处有节奏地推推、按按、掐掐、拍拍,然后他自个儿拍拍巴掌,表示结束了,所以就出现了一个骂人的侃子,叫‘剃头匠拍巴掌——完蛋’。”说完,陈学良自个儿乐得嘿嘿一笑。
陈学良从小就爱听父辈聊“古今儿”、说老街,东街的福音堂、李惠民的四合院,都成为陈学良的记忆片段。在老街70多年的生活经历更是他说不完的故事,逛庙会、上武当山朝拜、百二河捉鱼、修十堰老桥……“有时候做梦都是小时候在老街玩耍的情景。”陈学良非常怀念那段岁月。
为了记录十堰老街宝贵的资料,1997年,步入花甲之年的陈学良开始学习电脑打字,每天背字根、查字典,对着电脑屏幕一坐就是一整天,从刚开始每分钟敲打一两个字,到十个、几十个,再到连篇成章,陈学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从2007年9月底开始,陈学良正式梳理、撰写有关十堰老街的记忆和故事,2009年完成初稿。经过不断的补充修改,陈学良写下了4万多字的《回顾十堰老街》一文,全文分根、貌、商、年节、难忘的大记事、点滴的记事、庙宇、被遗忘的几种游戏、地理传说等章节,详细记录了十堰老街的历史形成、发展演变、民俗民风、典故地理等。大到行政建制小到故事传说,包含了老街的兴衰历程、商业生产状况、风俗习惯、自然灾害等内容。
在《回顾十堰老街》一文中,陈学良对老街曾作为交通要冲、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充满了怀念,他统计了老街布店、百货店、骡马店、水烟铺、糕点铺、药铺、铁匠铺等数十家经营店面,描写了公和昇、兴隆昌、兴盛元等著名老字号的经营状况,并对“大掌柜娘子”、“罗二奶奶”等商业女强人的事迹作了介绍。他还描写了十堰老街“打橇”、“打庄”、“丢窝”等消失的游戏。“白鹤之地”、“珍珠漂海”、“勺勺井”等稀奇古怪的地名在陈学良笔下也有了新的有趣的阐释。比如“一百二黄三炷香”:说的是进百二河五公里处的财神庙,庙前因有一棵大柏树,两边各有一棵黄连树,树上缠有香花刺藤,形似三炷香,所以叫“一百二黄三炷香”。
日子久了,见多识广的陈学良成为百姓眼中的“教授”。经常有人来老街参观老房子,陈学良主动为他们当起导游兼讲解员。记者在屋外看见一处高高翘起的墙檐,陈学良发现记者很好奇,就解释说:“老街房屋以土木结构为主,属于晚期明清民居风格,一部分房屋还建有风火墙,也叫女儿墙、马头墙,就是山墙高出邻居房屋一段,为的是一旦发生了火灾,防火墙可以拦截火势,防止蔓延。”
记者问:“为什么土木结构的房屋还能保存这么久呢?”陈学良说:“土木瓦屋,大部分都有木屋架,木屋架的好处是墙倒屋不塌。墙体用土坯砌成或碎土筑起,这叫干打垒墙,个别有钱的人家,怕墙体跟脚受潮,才用青砖砌一段墙脚,避免受潮倒塌。”
“房子倒塌不了,但是拆的了啊 ,对面西街全拆了,建起高楼大厦了。”陈学良惋惜地说。现在的十堰老街,被附近的高楼大厦包围着,它隐藏在闹市中,沉默而安逸。它已有四五次被当作市区旧城、棚户区改造的对象,至今仍有一拨一拨的开发商来到十堰老街,上门征求拆迁补偿意见。老街的保护和开发让很多人纠结不已。
十堰老街即将消失。目前,陈学良正在收集、整理有关十堰老街的图片影像资料,他希望能充实丰富十堰老街的历史,留住那些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