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路怒症是在2003年的冬天,各大媒体第一次用这三个字形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以及汽车普及之后出现的一种社会普遍现象,近两年路怒症已经被划分到了心理疾病范畴,在部分大中型城市的心理门诊中,主动要求医生治疗路怒症的车主也逐渐增多,这种“病症”在大部分车主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表现,“病症”严重的车主甚至做出影响公共安全的行为,“病症”轻的车主则表现得气急败坏,路怒症说严重其实是很严重的疾病,说轻微其实也就是个人素质的短暂丧失,但路怒症毕竟是一种负能量,作为文明和理性的车主,避免路怒症的“感染”是责无旁贷的。
在2006年底,路怒症所带来的交通压力和社会治安问题已经日益严重,路怒症这个词语已经进入2006年华语地区中文新词榜的榜单,媒体和心理疾病预防机构急吁车主需要调整心态,避免路怒症,但是在7年之后的今天,路怒症依然像一种顽固的疾病在全国各地车主身上散播。
在路怒症这个新词语还没有被广泛传播之前,路怒症所呈现出的现象已经被社会舆论和广泛车主所唾弃,主要表现在:在车内破口大骂交通参与者、在车内用侮辱性语言挖苦其他交通参与者、在车内嘲笑其他交通参与者、暴力驾驶逼停其他交通参与者、超车挑衅危险驾驶、下车与其他交通参与者发生口头和肢体冲突、群殴砸车甚至发生故意伤害事故。
有不少车主都一味认为在中国是路怒症较为严重的国家,当然这种观念难以避免,因为我们生活在该环境之中,所以很容易把矛头针对中国车主的素质问题,其实路怒症并不是中国的特色,也不是在中国的道路上发源开来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媒体就开始关注路怒症的现象,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交通部门统计数据中,因为车主带有愤怒和抱怨导致的车祸占了总车祸的4成,越来越多的交通专家与心理医生开始关注这种汽车时代所带来的新的心理疾病,并用“roadrage”这个词语来形容这些车主的心理病态,翻译到中文就是路怒症,该词语也被收入在了新的牛津字典,可见路怒症的问题在国际上早已经引起了不少专家的重视,在美国最新的一项调查中显示,职业司机患病的比例到达了30%以上;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张雨青教授做的《城市拥堵与司机驾驶焦虑调查》中显示,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随机选取的900个司机,有35%的司机自己承认属于“路怒族”;而从上海交通部门的一份调查数据来看,长途车司机患有路怒症等心理障碍高达80%,私家车主为44.4%,与海外汽车工业发展进步较快的国家一样,中国也逐渐走进一个路怒症蔓延的时代,甚至有专家称中国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巨大,部分中国车主在路怒症发作后的行为比部分生活压力小的国家的车主还要可怕。
那么,如何看出一名车主是否患有路怒症呢,笔者分析了一下,通过以下几种路况和几种心态是最容易滋生出该“病症”的:
其一是遇到新手上路,路怒症看不习惯新手的“蜗牛”速度,从而激发一种挖苦嘲笑的心态,频繁按喇叭催促,按喇叭超过三次,每次超过3、4秒,就已经属于路怒症的症状
其二是高峰期堵车,马路水泄不通,又遇到自己有急事需要处理,从而在车内越发焦虑和烦躁,一旦遇到插队或者前车跟车反映速度慢,就不由自主骂人按喇叭甚至把头探出车窗大吼大叫;
其三是在空旷的马路上遇到挑衅的车辆,车主容易被激起“斗志”与前车比个谁快谁慢,觉得人家侮辱了自己必须要报复,虽然这种路怒症患者不会骂人和动怒,但是深踩油门在道路上追逐已经是一种很严重的路怒症表现了;
其四是在斑马线前方不愿意放缓车速让行人先过,反而暴躁连按喇叭冲过斑马线,眼睛还瞪着行人,嘴里骂骂咧咧,这是路怒症发展到道德丧失的晚期;
除了以上这些人为因素,炎热的天气,心情的烦躁,突发的事件和莫名的冲动都会引起路怒症的复发。早在几年前,就有交通专家对路怒症引发情况做过分析调查,因堵车和路况不良迁怒车主的有48.1%,因其他交通参与者影响到自己正常驾驶的有29.7%;因为其他交通参与者违章,即时没影响到自己也动怒的占26.6%;因为自己不懂交通规则动怒的有22.9%,当然也有一部分车主因为其他各种奇怪的原因而在车内焦躁、暴怒。
难道这些患有路怒症的车主,平时的生活中一直是一触即发的愤怒者吗?其实不然,笔者身边很多女车主不开车的时候温文尔雅,但是一旦她们开车了,遇到个堵车加塞什么的,骂起人来比大老爷们儿都刚烈,也有很多平时脾气很好的朋友,一开车仿佛就特别容易暴怒,笔者问过在心理诊所打工的金贵狗(小时候坐一个马桶长大的朋友),连心理医生都难以回答这种现象,他说是性格的双面性,当性格主体遇到不同的客观环境所产生的一种非本性的言语、行动表现,但是至今心理学方面没有专门研究过路怒症,有些朋友说我太杞人忧天,这路怒症是很正常的表现,只有是正常人都会多多少少患有路怒症,可为什么我们走路走在拥堵的人群里不会发怒?当我们排队的时候,前面的人步伐挪的慢,我们为什么不破口大骂或者挖苦讽刺?当我们骑自行车的时候被其他自行车超过不会感到侮辱和去报复?为什么我们在操场跑步的时候不会因为前面站着一个人而停下骂人?那为什么我们坐在汽车里可以愤怒得如此频繁?笔者认为,汽车是车厢是属于个人隐私保护的场所,也就是说整个车厢内坐的肯定是与车主相关的人或者只有车主本人,而车厢能隔离大部分内外声音的传播,车主在车内骂人的时候潜意识认为外界很难听见,所以容易破口大骂,就如同人与人接触的时候,思维与言语并不是保持一致的,也许有时候我们言语温和,内心已经骂开了锅,汽车就像是一个保护车主的保护层,车主在车内大骂就像我们人与人交往时遇到不满内心吐槽和暗骂一样,当然一部分路怒症车主冲出车型发生冲突或者危险驾驶的行为,我们也能理解成人与人接触时实在忍耐不住怒火,擦枪走火了。
大部分车主的路怒症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压力的沉重,生活压力的负担,买房、养老、婚姻、生育、名誉、竞争、考研、学习、职场浮沉、人际关系等等社会因素让现在的车主难以欢颜,加上一天比一天污染的天空、水源、土地,城市的噪音和拥堵的人群以及高耸的楼房和快速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的心理底线都受到了破坏,而为了在高压的生活中继续生存,很多车主在人与人、职场家庭中不敢动怒,心里积压的怨气和怒气不能随便对认识的人发泄,直到下班路上反正大家不认识大家,自己坐进车内,放下手刹,宁神闭眼,感觉生活真的很累,又无处发泄,在这种情况下倘若遇到堵车和不顺心的路况,笔者觉得再怎么有修养的人都会心里发毛,一触即怒也不能避免了。
路怒症是由车主本身私下产生的一种病态心理,不存在社会危害的普遍性,但是肯定有导致社会公共安全事故的偶然性,对于路怒症,没有法律的裁定是无奈而正常,交通事故中路怒症的取证也是当前科学不能协助的,在目前,治理路怒症难以和治理酒驾一样全力出击、广泛处理,只能从源头教育和舆论施压。
那么,如何避免自己换上路怒症呢,其实很多媒体和专家早在几年前就给出了不少好建议,只是这些建议只是在媒体和教育上对广大车主进行宣传,并没有强制性的施压,所以效果不佳,今天笔者老生常谈,不求广大车主息怒淡定,只求自己也能温习一次,永葆文明开车、和谐开车的状态:
一是早晨早出门,下班晚回家,这种办法能够适应的人群不是很多,比较合适还未成家的年轻车主,早起上班路况较好,开起来轻松,其次对车主身体也有好处,早晨的空气质量优秀,晚下班避开高峰期也是避免自己发怒的好方式,等晚高峰期结束后行车也轻松自在,另外加班加点并不是什么吃亏的事情,当然这个方式只适合未成家的年轻车主,不需要照顾家庭。
二是在车内摆放一些让人心情缓释的物品,例如摇头娃娃、抱枕、音乐盒等装饰物,勤换CD,把自己喜欢的歌曲、小品、有声故事放在CD里,在长途驾驶中可以消解寂寞,在堵车不顺时可以缓和心态。
三是在开车之前提醒自己淡然面对路况,让自己尽量包容,尽量温顺,少去在意其他车辆的动作,让心情缓慢下来。
四是及时做心理调整,一旦发现自己近期有严重的路怒症就要开始注意自己的情绪了,从饮食、睡眠、生活压力调节、血压等方面好好调理自己,参与游泳、郊游、歌舞等文体活动,情况严重者需要到本地专业的心理诊所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