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是急需救助的昂贵投资?

[复制链接] 0
回复
222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618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23 06:3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宽带互联网投资、大规模减税、基础设施建设等各式经济刺激措施呼之欲出的同时,美国一些最昂贵的社会投资却在降温,并且急需得到救助,结婚就是这样一种投资。
美国人的婚姻状况并不理想。人们总是回避这个问题,说什么职业女性不到年龄真的大了就一直耗着不结婚,要么就是谈论男人如何在再婚时娶到年轻太太。不过,实际情况是,除了那些最有钱的人,越来越多美国人压根儿就不结婚。

  目前,美国家庭中有子女的比例尚不足1/4,这一比率只是1960年时的一半。

  这并不是说美国人突然变得喜欢拈花惹草,或一下子转而崇尚独身主义了。美国人依然出双入对,愿意与恋人长相厮守,只是现在没有了戒指、婚纱和重金聘来的摄影师。他们选择以负责任的态度同居,而这已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家庭模式。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美国目前有520万对非婚同居伴侣,共生育了220万名子女。

  与已婚夫妇相比,非婚同居伴侣的社会阶层较低,收入少,教育水平低,住房拥有率也低。就婚姻问题而言,富人和低收入群体之间俨然已形成了一道越来越宽的鸿沟:前者能负担得起婚姻,后者中越来越多人过着没有一纸婚书的婚姻生活。

  不过,如今不仅是年轻人过着被上一代称为“伤风败俗”的非婚同居生活,就连他们的父母那一代也开始选择并习惯这种生活方式:50岁以上的人口是增长最快的非婚同居人群。美国现有2500万名50岁以上的丧偶、离婚人士,他们不愿因为再婚而让遗产(或丧葬)情况复杂化,但他们也像年轻人一样温柔地爱着自己的恋人,并希望恋人能陪伴自己走完人生旅程。

  既然社会提倡的是婚姻和一夫一妻制,为什么不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呢?现在有两个选择:让婚姻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变得更有吸引力;或遵从大众意见,扩充事实婚姻伴侣的权利和义务。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对一切放任自流,其结果便是让婚姻作为一种制度继续破灭——“配偶”一词也正越来越多地被“伴侣”代替。

  如果要鼓励人们结婚,这里有一些现成办法:进行减税而不是税务罚款;对过错离婚不去穷追猛打;敦促宗教人士别再花那么多时间来抨击某些婚姻(如同性婚姻、异族通婚等),而应把首要精力放在鼓励人们结婚上;或许在“母亲节”和“父亲节”之外再设立一个“配偶节”。

  再在结婚周年名称上动动心思怎么样?先不考虑1周年“纸婚”和5周年“木婚”,让我们看得远一些。我们可以把结婚10周年升级为“银婚”,婚姻的路上走这么久不容易,值得人们多花些钱来庆祝;25周年应被称作“金婚”;至于50周年嘛,天哪,那可以被称为“希望钻石婚”了!

  我们面临的另一种选择,是去丰富非婚同居人群的权利和义务。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从子女监护到遗产赠与,再到近亲继承等各种社会法律,以及每一项与家庭福利相关的规章制度。是不是可以让某位乡村俱乐部会员的“未婚重要友人”无需等候直接入会?让某位逝者的人生伴侣继续保留她爱人租住的公寓?不让某些成年人因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而享受不了迪斯尼家庭套票?

  同样,商人们也应认识到,社会上存在着“非婚同居者”这样一个群体,并提供符合他们特殊情况的产品:有“他”或“她”名字首字母的毛巾,不过要分别设计;能写下两人全名的地址签;让非婚同居夫妇选择分头或一起安排身后事的遗嘱文件包。如果所有结婚周年纪念卡上都少了“结婚”二字,我们就可以开始为同居生活庆贺了。

  在某种意义上,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与工作中雇员与老板的关系越来越像。50年前,人们预计一生中不会换工作或只会换一次工作,而如今一些人估计他们要换五六次工作。如果婚姻意味着“直到死亡将彼此分离”,那么同居就有那么点儿“直到生活将彼此分离”的意思。

  家庭生活就如工作一样,人们在合同上签名,但不想让自己背上太过沉重的负担,以致难以展开一段新旅程。所以社会规划者们最好跟上时代潮流,他们已落后于这一可能是最基本的趋势——接纳在非正式婚姻和婚姻制度之间生存的中间人群。金融危机给底层人群带来了沉重打击,这可能导致更多非婚同居现象的出现,并最终把这个少数群体变成多数群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