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行动后,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指派周恩来为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
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在南昌召开了有朱德、刘伯承、恽代英、彭湃、叶挺、聂荣臻以及江西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重要会议,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参谋团长,周恩来、叶挺、贺龙为委员的参谋团,下设起义军总指挥部,由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各指挥的各个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三千余人,缴获枪支五千余支,子弹百万余发,大炮数门,占领了南昌城。当天上午,在南昌举行了共产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央委员宣言》,成立了由宋庆龄、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25人组成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委员会,通过了《八一起义宣言》等文件,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新旧军阀”、“实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号和政纲。同时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以贺龙兼代总指挥。因敌以重兵进攻南昌,中共前委决定根据中共中央的预定计划,起义部队于8月3日至6日先后撤离南昌,挥师南下,取道临川、宜黄、广昌,直奔广东潮汕地区。
起义部队在江西瑞金、会昌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堵截,然后经过福建的长汀、上杭和广东的大浦,于9月下旬占领了潮州、汕头,主力部队经揭阳向汤坑西进。10月初,西进部队和留守潮汕的部队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起义部队大部分被打散,一部分突围到了海陆丰地区,与海陆丰地区的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经赣南、粤北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1月在湘南地方党组织和农民武装的配合下,在宜章举行了“年关起义”。由于遭到优势敌军的“协剿”,起义部队和农民武装撤出湘南,于同年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
起义成功后,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这次起义仍用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的指示精神,发表了国民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种种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斗争决心。8月1日上午,召开了有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党部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推举邓演达、宋庆龄、何香凝、谭平山、吴玉章、贺龙、林祖涵(伯渠)、叶挺、周恩来、张国焘、李立三、恽代英、徐特立、彭湃、郭沫若等25人为委员。革命委员会任命吴玉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参谋团,作为军事指挥机关,刘伯承为参谋团参谋长,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并决定起义军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贺龙兼代方面军总指挥,叶挺兼代方面军前敌总指挥。所属第11军(辖第24.第25.第10师),叶挺任军长、聂荣臻任党代表;第20军(辖第1.第2师),贺龙任军长、廖乾吾任党代表;第9军,朱德任副军长、朱克靖任党代表。全军共2万余人。
会昌战斗后,起义军陆续折返瑞金,改道东进,经福建省长汀、上杭,沿汀江、韩江南下。9月22日,第11军第25师占领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主力继续南进,于23日占领潮安(今潮州)、汕头。在此期间,驻广东的国民党军第8路军总指挥李济深令钱大钧残部牵制第25师,令黄绍竑部经丰顺进攻潮安,令陈济棠、薛岳部3个师1.5万余人组成东路军,由河源东进,寻起义军主力决战。 根据上述情况,中共前委决定,第20军新建的第3师随革命委员会驻守潮汕地区,集中主力6500余人迎击东进之敌。9月28日,起义军主力在揭阳县山湖(玉湖)附近地区同东路军遭遇,将其击溃,继向汤坑(今丰顺市)推进,在汾水村地区与敌再次激战,至30日,起义军伤亡2000余人,无力再战,遂向揭阳撤退。是日晚,黄绍竑部攻占潮安。10月3日,起义军主力在流沙(今普宁市)与由潮汕撤出的革命委员会会合,继续向海丰、陆丰地区撤退,在经过流沙西南钟潭村附近的莲花山时,再次遭到东路军的截击,激战不胜,部队大部溃散。驻守三河坝的第25师,在给钱大钧部以重大杀伤后,向潮安转移,10月5日在饶平县境同由潮汕撤出的第3师一部会合。此后,这两支部队在朱德、陈毅率领下,同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合。
这是一次长途行军,从南昌出发,经抚州、宜黄、广昌、石城、瑞金、会昌、长汀、上杭、大埔,直到九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占领潮州、汕头,整整走了一个多月才停脚,而先头部队则已进入海陆丰地区。沿途在瑞金以北的壬田寨打了一次胜仗,在会昌又打了一次胜仗,歼灭敌人一个多师。警卫队的战士们虽然万分疲劳,但精神兴奋,始终保持着高涨情绪,保卫起义军领导机关——革命委员会的安全。当时我在警卫队当班长。占领潮州后,我们这个排奉命留在那里,担负后勤部门和物资仓库的警卫任务。撤出潮州后,我们东渡韩江,向饶平方向前进。到饶平时,朱德同志已率领二十五师和九军教导团从三河坝撤到那里,我们同这支队伍会合一起了。接着就在朱德、陈毅同志领导下,开始向闽赣方向作战略转移。这又是一次长途行军,经饶平、平和、大埔、永定、武平、信丰到达南康、大庾地区。由于连续行军作战,部队减员很大,加上一些意志不坚定的战士和干部,对革命产生动摇,陆续离开了部队,到南康时还剩下一千多人,到达大庾时只剩七、八百人,因为部队成分不纯,加之基层党员太少,沿途军纪不好,乃将部队整编为一个团,朱德同志任团长,陈毅同志任团指导员。他们亲自整顿部队纪律,加强政治工作,坏分子被淘汰,留下来的同志更坚定了。形势变化得极快,将过旧历年的时候,我们进湖南到宜章,消灭了该县反动武装以后,即公开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正式打起了镰刀、斧头的红旗,举行了轰轰烈烈的湘南起义。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南昌起义,由于客观上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主观指导上缺乏经验,没有和湘、鄂、赣地区的农民运动相结合,开展土地革命战争,而是孤军南下广东,企图打开海口,争取外援,重建革命根据地,再次举行北代,加之两次分兵,不能集中兵力歼敌,成为敌人各个击破等原因,最后遭至失败。但这次起义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旗帜,充分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它以实际行动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它对创建伟大的人民军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
我国军队编制历史及现状
军队各级各类建制单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武器装备编配的具体规定。由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或其授权机关制定,以编制表形式颁发。是军队编成的法规,军队建制单位设置、控制定额、配备干部、补充兵员、配发武器装备的准则和依据。
科学合理的编制,对于实现人和武器装备的有机结合,实现各级各类建制单位的合理编组,使军队成为精干、高效、充满活力、能完成各项任务的严密组织实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军队编制随着军队的出现而出现、发展而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中国,春秋战国以前,军队编制基本上与社会行政组织相对应,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社会行政组织为比、闾、族、党、州、乡,与此相对应的军队编制为伍、两、卒、旅、师、军。
秦汉以后,逐渐摆脱社会行政组织形式的影响,主要按照军队任务、作战方式、武器装备和便于管理的需要来编组。因各朝国情和军队规模不一,具体编制序列和称谓则有所不同。如,汉朝军队按部、曲、屯、队、什、伍序列编制。
唐朝军队按折冲府、团、旅、队、火序列编制,
宋朝禁兵按厢、军、指挥(营)、都序列编制。明朝大规模发展火器并装备部队,正式产生了第一个火器建制部队──神机营。
清朝,随着火器大量装备部队,加速了军队向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等多兵种合成方向发展。新军分步兵、马兵、炮兵、工兵、辎重兵等兵种,按镇、协、标、营、队、排、棚的序列编制。
中华民国时期,进一步改革军队组织编制,陆军实行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序列编制和“三三制”的编制原则。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部队分散于各革命根据地,组织规模不同,编制装备不一,一般按军团、军、师、团、营、连、排、班的序列和“三三制”的原则编制。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规模不断扩大,武器装备明显改善。1948年11月,全军实行统一的编制,纵队改称军,军之上设兵团,其下统一按师、团、营、连、排、班序列和“三三制”原则编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阶段。在部队编制上,按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分别确定陆军、海军、空军以及第二炮兵的编制序列和各级建制单位的名称,几经改革,形成了利于作战、便于管理的比较科学的合成军队的编制。
世界其他国家军队的编制也都经历大体相同的发展过程。冷兵器时代,军队编成主要有车兵、步兵和骑兵,编制与通常的作战方式──密集方阵紧密相联。15世纪以后,随着火器的大量使用,在欧洲,步兵成为主要兵种,连、营、团、旅等成为正式的编制单位。17~19世纪,许多国家军队分为正规陆军和海军。陆军中,炮兵和工程兵成为独立兵种,部队出现师、军等编制单位。
20世纪初,飞机出现并用于军事,很快产生新的军种──空军。之后,新的军种、兵种不断出现,军队编制日趋复杂,并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现代军队编制,通常可按三种方式区分:
①按时效性,可区分为平时编制和战时编制。平时编制,即和平时期军队的编制,它是战时编制的基础。在平时编制中,多数国家为使部队既保持一定的战备水平,又节约军费开支,采用满员与简编两种编制。将一部分担负应付局部战争与突发事件和战备值班任务的部队实行基本满员的编制;另一部分则采取减少机构和普通兵员,实行不同程度的简编编制。战时编制,即战争时期军队的编制,它是根据作战需要,在人力、物力可能的条件下采用的编制。
②按职能和任务,可区分为机关编制、部队编制、院校编制。机关编制,指担负组织指挥和领导管理职能的各级机关的编制,包括总部、军区(战区)、军种、兵种领导机关和部队各级领导机关,以及地区性军队机关的编制。部队编制,指各级各类部队的编制,如陆军集团军编制、海军舰艇支队编制、空军航空兵团的编制。诸军种、兵种部队的编制,按其性质、任务,又大体可分为战斗部队编制、支援部队编制、保障部队编制。院校编制,指军队系统的各类各级指挥院校和专业技术院校等的编制。
③按兵役,可区分为现役部队编制和预备役部队编制。为解决平时减少现役部队数量与战时扩编的矛盾,部分国家平时只保留一定数量的基本满员编制的现役部队,同时建立相当数量的预备役部队。预备役部队的编制序列与现役部队相类似,其编组方式,可单独编,也可与现役部队混编。
军队编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直接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①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导致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进而引起军队编制的变化。冷兵器时代,兵器基本上是单人操作,军队为提高攻防作战的韧性,多以密集战斗队形作战,故部队多采用十、百、千的整数编制。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射程远、精度高的火器大量装备部队,疏开队形逐渐取代密集队形,部队逐渐按装备定员,编制规模也逐渐缩小。特别是机械化大工业的发展,为军队提供大量新型武器装备,加速了部队机械化、摩托化的进程,军队编制又进一步发生变化。陆军出现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装甲兵(坦克兵)、化学兵等新的兵种部队编制。海军随着潜艇、航空母舰的诞生,出现潜艇部队和以航空母舰为主的航母机动编队的编制。由于第一批飞机的出现,一些国家组建了飞机连、航空营或军事航空队,出现最初形态的空军编制。
②军事战略。各国军事历史表明,每当军事战略发生重大转变,军队编制一般都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20世纪50年代,美国推行大规模报复战略,强调打核战争,将陆军师由三团制改为五群制。60年代,美国奉行灵活反应战略,要求陆军不仅适合打核战争,而且还要适合打常规战争,于是把陆军师由五群制改为三旅制,扩大了师的规模。进入70年代后,美国认为“战略重点在欧洲,而可能发生的战争则在别处”,又研究制定了1986年军、师编制,大力发展人员少、装备轻、战略部署能力强的轻步兵师。
③体制和定额。军队体制涉及到基本结构、系统和职能,带有全局性,是军队组织的宏观构成;编制则是军队组织的微观构成。只有在确定了体制的前提下,才能制定各级各类建制单位的具体编制。体制与编制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具有战斗力和工作效力的军队组织。编制定额是建制单位内编制人员数量的限额,它是制定编制的依据之一。
④作战任务和作战样式。每种部队的编制都有它的针对性,即依据不同的任务和作战样式,编制不同类型的部队。一旦作战任务、作战样式改变,部队的编制也将发生相应变化。此外,国家的经济实力、地理环境、人员素质、历史传统和作战对象等因素也对军队编制具有制约作用。军队编制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和现代战争的要求出发,坚持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综合平衡,统筹兼顾,正确选配武器装备,合理确定编制定额,灵活运用各种编组形式,按合成要求进行科学编组,使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适应性。同时,要随着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军队组织体制的变化,及时调整编制,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其相对稳定性。编制具有法的效力和强制性,一经颁发,必须严格执行,执行者无权更改;必须修改时,须经颁发机关批准。编制工作要求实行归口管理,集中统一领导,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维护编制的权威性、严肃性。世界各国,都重视科学合理编组军队,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变革军队编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优势,达到精兵、合成、平战结合、提高效能的目的。其发展趋势是:编制类型增多,形式多样;编制序列层次减少,全面合成;编制结构相对固定,编制规模小型精干。
我军现在组织结构采用三三制,即一个排三个班,一个连三个排,一个营三个连,以此类推。由于我军人数众多造成机构臃肿,官多兵少,效率低下。所以我建议改变现行的三三制,具体为营以下五五制,营以上四四制。对比如下:
班 15 班 10
排 45 排 50
营 405 营 1250
团 1215 团 5000
师 10935 师 20000
军 32805 军 80000
师一级则从现在的一万人变为两万人,翻了一翻,对于师一级的指挥员来说,这就给了他更大的舞台,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麻城新 改制后如果有些任务一个团人数太少,一个师又太多,要2个团1万人,又要统一指挥,这时可以增加一个临时机构“旅”,一个旅2个团。有些特殊部队可能需要建独立旅,直属军指挥。但有师建制的部队原则上不应再设旅一级机构。
军以上的机构应采取灵活的建制,2~5个军为集团军,6个军以上时,可以考虑组建方面军,如6个军可编为2~3个集团军,由方面军统一指挥。这时方面军人数已达到48万以上,完全可以在战争的一个方向独立的展开行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主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体制调整和大规模精简整编,组建和加强新的军兵种;对军队进行大规模文化教育,建立了各类军事院校;加强军事科研工作,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的试验;进行了抗美援朝、援越,击退了印度、苏联、南越等国外军队的入侵,充分发挥了人民民主专政坚强柱石的作用,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安全、繁荣和稳定。这当中,人民解放军也由单一的陆军发展成为包括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即第二炮兵)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拥有飞机、坦克、舰艇和原子弹、氢弹、导弹等比较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军队。 陆军——是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军种,是陆地作战的主力,是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中历史最久,在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历次作战中发挥最出色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种抢险救灾中的中坚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它经历了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等阶段,在1946年10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海军——是人民解放军中以舰艇部队和海军航空兵为主体,担负海上作战任务的军种,是海上作战的主力,具有在水面、水中、空中作战的能力。能单独在海上作战,又能与陆军、空军协同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于1949年4月23日,是在人民解放军陆军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 空军——是人民解放军中以各种航空兵部队和空军地面部队为主体,担负空中作战任务的军种,是进行空中斗争和从空中对敌地面目标实施突击的主力,也是进行对空斗争的重要力量。既能协同陆军、海军作战,又能单独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诞生于1949年11月11日,是在人民解放军陆军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 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是人民解放军中以装备战略导弹武器系统为主体,担负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军种,是核反击的主要力量。战略导弹部队由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以及工程、情报、侦察、测地、计算、气象、通信、防化、伪装等作战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部队组成。它的基本任务是遏制敌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在敌人对中国发动核袭击时,遵照统帅部的命令,独立地或与其他军种的战略核部队共同对敌人实施有效的自卫反击,打击敌人的重要战略目标。战略导弹部队诞生于1966年7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成立时间一览表 各军兵种 成立时间 陆军 1927.8.1 海军 1949.4.23 空军 1949.11.11 雷达兵 1949.10.1 测绘兵 1950.5.11 炮兵 1950.8.1 装甲兵 1950.9.1 空降兵 1950.9 工程兵 1951.3.2 海军航空兵 1952.9.6 军乐团 1952 铁道兵 1953.3.5 海军潜艇部队 1954.6.19 地空导弹兵 1958.10.6 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 1966.7.1 基建工程兵 1966.8.1 陆军航空兵 198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