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教授退而不休: 用行动书写医者匠心

[复制链接] 0
回复
183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618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22:5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已经退休的杨教授又重回太和医院继续坐诊治病。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谢媛媛 图/记者 吕世银
十堰市太和医院专家杨桂元教授今年76岁,从医近50年。自2000年退休后,依然活跃在临床、科研、教学一线。杨桂元说,希望用毕生所学和多年的经验为病人解除病痛,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只要身体允许,想干到不能干为止!”
“我只是个普通人,没什么好采访的。”采访杨桂元教授并不容易,约了3次都被婉拒。最终打动他的,也许是记者说的那句“您的经历可以为我们这些年轻人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年近八旬仍接门诊带徒弟
每周一早上七点,他准时坐上10路公交车,前往人民医院坐诊。也许你曾在车上遇到过他,但肯定想不到这位满头白发、一身书卷味的老人是国内一流的心血管专家,曾担任太和医院副院长、郧阳医学院(现湖北医药学院)院长,他桃李遍天下,现在我省心内科大腕不少都是杨教授的学生,还有很多学生在美国知名医院做教授。
2000年,杨桂元教授退休了。人虽然从一线岗位退下来了,可工作量一点也没有减少:周一上午人民医院专家门诊,周三上午太和医院教学查房,周五上午在东风总医院查房或讨论疑难病例,有时周六、日还加班。16年来,风雨无阻。
每周的专家门诊,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医院决定让杨桂元只上午坐诊。但是因为担心远道而来的病人挂不上号,杨教授每次都酌情让一些病情较急的病人加号,最多时一个上午要看二十几个病人。他在为病人看病时从不放过每个细节,宁可多花点时间,也决不敷衍打发病人。他几乎没一次能准时下班,经常得忙到中午1点多。
孩子们都劝他说,忙碌了几十年该好好歇歇,可他却说:“作为一名医生,离开了病人,离开了治病救人的岗位,还叫医生吗?我心甘情愿忙一点、累一点!”
病人眼中没架子的大牌教授
回顾近50年的从医生涯,杨桂元说,最忧心的是不能帮病人解决问题,最开心的是看着病人康复出院,还有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行医先做人,万事病为先。”这句话,杨桂元常挂在嘴边,他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病人中,无论熟与不熟、有钱没钱、是高干还是平民,他都一样热情耐心,一样无微不至,一样负责到底。
杨桂元出专家门诊,为了给经济较困难的病人省钱,他始终坚持用最少的钱做最有效的治疗,节约病人经费;有的患者周末才有时间,杨教授为了照顾他们的需求,把看病时间约到休息日。曾有一次,一个长期由他诊治的病人犯了急病晚上11点来找他,已经休息的杨桂元连忙起身从家中赶到医院,让家属感动不已。
杨桂元总是说,“作为医生,要时时刻刻记住肩上担着一条命,所以只要病人需要我、医院需要我,我就不会停止我的工作。”杨桂元说,希望用毕生所学和多年的经验为病人解除病痛,“只要身体允许,想干到不能干为止!”
做医生就要学习一辈子
“医生的工作是治病救人,要想有本领,就要一辈子不断地学习。”在采访中,这位老人最常提及的就是“学习”。他对记者说:“不仅要向老师学、向书本学、向同行学,还要向病人学习,学好才能治好。”
杨桂元从医数十年,总结出一个医生必备的四项素质:首先多读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是翔实地占有资料,对病患不仅要看,还要问和听,了解其病史和个人生活史。此外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逻辑地推理判断,千万不能主观臆断。
如今,杨桂元仍然带着刚进医院的年轻医生,一起查房、讨论病例或同台手术。有时一台手术要做七八个小时,年事已高的他就搬来椅子,坐着指导手术。遇到什么疑难病症,他还要参加会诊讨论和查房。
“即使到我现在这个年纪也要不断学习,不然就要落后。”杨桂元说,不断了解、学习最新的医学知识,努力寻求破解遇到的疑难杂症方法,不断总结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才能取得进步,为患者带来帮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