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十堰半年,听闻就在距中心城区32公里的张湾区边缘,黄龙滩水库库区,有个现实中的“桃花源”,那里,青山绿水,只有一条水路通向外面的世界。近日,记者前往探访。
千年荒僻地 一夜水上宫
艳阳铺水中,倒映皆玉带。
登上机动小船,平静的黄龙滩库面两侧青山像一条翡翠绸带,随着粼粼波纹上下舞动。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这就是岑参意境中的“滩”吗?
滩?艄公急了,黄龙滩水库只是个名字,平均80米深呢。但他承认,以前的黄龙滩,田地无数次被冲毁,至1969年开建黄龙大坝,一座雄伟的电站屹立在秦巴山麓,才有了一口孕育车城的“水缸”,水患根除。
如果没有这一库清水,二汽的发展不会像今天这么有底气。船至库面中间时,张湾副区长马春雷自豪地说,并用双手舀了一捧库水送入口中,这也是他的底气。
我们效仿着喝起了库水,清冽沁脾又甜爽。
艄公介绍,这库水来自于上游的堵河,是天然的泉水,是母亲河的乳汁,自小至老,他都习惯直接饮水,一直不喜欢喝经过水厂处理了的自来水。
恰逢有几个人在岸边游泳,艄公指着他们说,多好,累了、渴了,可以直接喝河里的水,在这个游泳都难找到合适水域的年代,多么难得。
回想起来,古人或许做梦也没想到,千年荒僻地,一夜水上宫。堵河曾经放荡不羁的水患流域,现在成了照亮年轻车城飞速发展的耀眼水上明珠。
深闺曾未识 黄龙鳜鱼肥
水库周围的沟岔里,大大小小的网箱不时映入眼帘。大的网箱四周建起了窄窄的浮桥,人可在上面行走,小的网箱上面加了一层盖面,上面长满了青苔。这是为何?
随行的张湾农业局长魏照岂解释,网箱上面长草长青苔,说明它是封死的没动过,既是为了保证鱼可以在里面按自然环境生长,也保证渔民不投鱼饵以保护水质。
魏照岂说从4月1日至6月30日这个禁渔期内,渔民是不能开自家网箱的,相关部门不定期展开检查。那类网箱内养的以鲢鱼为主,因为他们可以靠库区里的微生物及流食生存,这样养出来的鱼味道鲜美。
更让魏照岂自豪的是敞箱里的黄龙鳜鱼。因为它们只吃小鱼小虾,每天要喂,其味道及营养价值远高于普通鱼类,是“镇库之宝”,刚被农业部命名为地理标志产品。
据《郧县志》记载,黄龙鳜鱼因性凶猛曾被列为敌害鱼种,中科院水生所标本室内至今保存着1953—1957年鳜鱼5尾,1966—1969年斑鳜6尾,产地均为湖北丹江口汉水水系。
年养超12万尾黄龙鳜鱼的养殖大户黄斌说,父辈们打到黄龙鳜鱼时要么吃要么卖,从没想过要养。后来试着养了,又因成本高、易发病,越养越少,所以此鱼多年来都藏在深闺人未识。
正因为少,黄龙鳜鱼的经济价值日益体现,目前市场价每斤超120元。
大局舍小利 挑战“灯下黑”
小船驶向库区深处约14公里的地方,到达堰石渡口,也是堰石村老村委会所在地。村支书张昌顺介绍,村民出行只有通过乘船到水库入口,村委会如今早已搬到交通便捷的坝区去了。
53岁的王清泽与他的媳妇是坚守者。“两个孩子在外打工,极少回来,我们自己也是一个月左右才出去一趟。”王清泽说,“家里有低保,生活基本无忧,但现在不能随便开山种地,养鱼成本又高,想搬离库区没有足够的本钱。”
张昌顺介绍,全村10个小组、222户、725人,散落在30多里的水岸线边,家境与王清泽一家颇为相似,年平均纯收入在3000至4000元之间,堰石是秦巴山麓里的特困村。
靠山吃水,何愁不富?张昌顺苦笑道,种果树水土不服,开山种地破坏水土;养100斤的鳜鱼每天消耗15斤小鱼小虾,一般人家缺本钱;发展农家乐,为了环境,全村也被限制在四五家的样子。
养鱼与打鱼是村民最大的收入来源,但网箱养鱼控制在1800个左右,渔船则只有60条办有捕渔证,加上现在鱼越来越少,渔民日子并不好过。张昌顺说,不少深山几十里地的村民家舍不得买一万多的机动小船。
因为并不享受外迁政策,为保护一库清水而做出牺牲的堰石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好在黄龙鳜鱼这张名片越来越靓”,张昌顺说,“我们的养殖技术也越来越完善,加上政府其他的一些保障措施,大家对将来还是有信心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