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德国的霍根海姆赛道,有着一个事关比赛胜负的因素,该因素没有一个工程师可以忽视,它便是轮胎。这个经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什么在这里会变得如此突出呢?请听雷诺技术主管帕特-西蒙德(Pat Symonds)给出的详解(帕特-西蒙德(Pat Symonds)的解释似乎有些“偏题”,但关于F1轮胎的奥妙我们却很少听到这么细化的分析。)!
从根本意义上讲,有两个最为主要的因素会影响到比赛的战略。首先是赛车的载油量,它会直接影响到赛车的单圈速度,我们常将其称之为燃油效应(fuel effect),它的计算方式通常为每多加10公斤的燃油带来每圈多长时间的惩罚。而另一个因素则是轮胎的磨损。轮胎的磨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因素,因为它不仅会因为赛道的不同而不同,同时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赛道的状况也会跟着发生变化。但就轮胎自身而言,这里有三个最为基本的因素会影响到轮胎的表现。
第一个因素是轮胎的线性退化:这指当赛车的前胎和后胎的退化速度一致时对赛车性能的影响,而具体的状况则取决于轮胎的磨损状况。举例说明:如果赛车在第2圈到第3圈之间损失了0.1秒,这意味着它同样会在第22圈到第23圈之间损失0.1秒。而在比赛中,这种状况却可能备扩大到0.15秒,这取决于赛道的状况和比赛的情况。轮胎的线性退化并不会影响到赛车的平衡性,同时也不会加剧赛车的转向不足和转向过渡。
第二个因素是轮胎的花纹纹理:当国际汽联在引入开槽轮胎后,轮胎的性能在这点上的变化变得更加明显,当然光头台同样会随着轮胎表层的状况发生变化而随之改变。开槽轮胎性能发生退化的主要因素由赛车两侧的轮胎磨损不一致和赛道上的橡胶碎末引起。
在比赛的过程中,轮胎非常容易被残留在赛道上的橡胶碎末粘上。在通常情况下,赛车后轮胎纹退化会比前轮严重。这点在一些需要强大的牵引力的赛道表现的尤为明显,比如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赛道。但是在有些赛道却刚好相反,比如在伊莫拉赛道,因为在这条赛道前轮将比后轮受到更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会考虑使用硬质配方的轮胎。而导致的结果将是赛车会出现转向不足的毛病,赛车变得很难驾驶。
第三个因素是则是炎热的天气:这是一个对轮胎性能影响极大的因素,该种情况的极端情况是轮胎的表面起泡并最终失去抓地力。该状况一旦发生,在赛车后轮的性能发挥上将会表现的尤为明显,特别是当赛车先需要大油门加速接着又要猛踩刹车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是遇上这种状况时轮胎前期并没有什么不良反映:因为前轮和后轮的磨损通常是发生线性的退化,但是一旦当后轮开始起泡,赛车的性能便会急剧退化,赛车会因为对方向盘特别敏感而难于驾驶,接着又会因为后轮缺乏抓地力而丧失牵引了,接着圈速急剧下降。
轮胎是否气泡主要取决于轮胎中心的温度,也就是说如果轮胎橡胶中心(内部)的温度低于表面温度便很容易起泡。在比赛的过程中,轮胎表面的温度很易极速上升,比如当轮胎锁死滑行时。众所周知,橡胶是高度绝缘体,这意味着轮胎表面的高温不可能很快的传达到轮胎的中心,而轮胎中心的温度的升高通常取决于轮胎自身的运动和一部分外部热量传递。所以轮胎即使处于极端恶劣的状况下,轮胎中心的温度也能在8到10圈保持恒温。所以要让轮胎在高温下也有上佳的表现只有等到轮胎中心的温度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一旦当轮胎表面起泡时,它便会丧失抓地力。在通常情况下,气泡的尺寸是非常接近的,而轮胎应对的竞赛环境温度越高,起泡的数量会越多。
再将话题转回到霍根海姆赛道,自从这条赛道经过改进之后,轮胎对于比赛致胜的影响就更加突出了。现在赛道对于轮胎的抓地力水平要求提高了,并且赛道的弯道组合也有了一些变化,现在新增了一些中高速弯道,因此在赛车的调校要求上也发生了改变,特别是下压力的要求提高了。同时引擎的牵引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将意味着赛车后胎负担的进一步增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