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郧阳民间年画,一部地域文化的词典

[复制链接] 0
回复
117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618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05:5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因为调水时间的临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淹没区里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就显得更加急迫。《鄂豫陕民间古版年画制作》载:秦始皇嬴政在位时(公元前259—前210年),黄河水涨三丈三,黄河流域哀鸿遍野,百姓流离失所。灾民中,有一批民间制画的能工巧匠流落到郧阳(今郧县一带),以印制版画为生,这逐渐成为郧阳地区年画制作的源头。


年画是特种绘画方式之一,主要用于新年时装饰墙壁,清光绪时始赐名为年画,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流传郧阳民间的年画,多用木版水印制作,追求质朴的风格与吉祥如意的涵义,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了人们祈愿丰收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郧山汉水的乡土气息。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程序不同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制作的叫青版,七八月以后制作的叫秋版。


流传于郧阳的年画制作工艺,受我国著名四大年画之乡的影响颇深,借鉴了绵竹、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的年画制作技术,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表现农耕文化的年画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欢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为主题的,多作张贴之用,夹杂着辟邪、护宅的愿望,如关公、秦琼、敬德等,体裁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单开独幅的样式。


南宋时期刻印的 《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是郧阳地区出现最早的年画。清代中期,年画在郧阳地区尤为盛行。郧阳解放后,年画在传统基础上进一步推陈出新,内容丰富多彩,颇为群众所喜爱。流传郧阳的年画制印艺术,是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也是当地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衍进。每逢农历新年,买几张年画贴在门上,象征着吉祥富贵、家庭和睦、人畜兴旺。富户人家,则会在正厅堂屋墙壁上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含义更丰富的年画。至于梅、兰、竹、菊、凤等花鸟图,则贴堂屋正厅两侧墙壁上,是春节五彩缤纷的点缀,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精神信仰的载体,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各类题材的年画,皆是百姓祈福的媒介,它包蕴着民间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郧阳年画,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词典,可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表现在题材、用色、线条等,让人一看便能识别一个地方大致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精神。


《郧阳域释解》载:传说很久以前,神荼、郁垒两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速捆绑喂老虎。黄帝便号召大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便是门神年画产生的缘由。


郧阳民间木版年画的种类繁多,颇为讲究。而门神年画是贴在院门、房门上的,因此有贴在大门、二门、后门或闺房门上的区别。神像年画题材有灶王神、土地神、财神,甚至贴在牛棚马圈上的车马神。中堂年画是挂在正堂屋后墙壁上的,送子观音年画则贴于窗旁,斗方年画则贴在箱柜或升、斗上,每种题材各有用途。农家过大年,屋里屋外,各个角落,被年画贴得红红火火,花花绿绿,表达了主人新年的心愿,烘托了春节热闹的气氛。


郧阳年画的工艺,大抵要经过画稿、构线、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绘、装裱等多道工序。制作木版年画的技艺,多为世代相传,工艺考究,镂刻精致。年画艺人,可谓匠心独具,对各层次的人居住房,适合贴什么样的年画,必须考虑周全。有一类年画,专用来布置新房。此类年画,百姓习称喜画。喜画多围绕早生贵子、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的内容创作,字意吉祥。这类年画,可单独张贴,可成双成对张贴。如《麒麟送子图》,以迎合好事成双的心理。张贴方位,一般选在窗旁、床头墙壁。由于受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民间木版和手绘年画,市场上日愈少见,这种承载民间文化与地域情感的传统艺术,正在悄然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年画,毕竟是历史的缩影,其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雕版工艺所表达的美感,以及民俗的完美体现,反而凸显其收藏投资价值。


老年画,一直是民众喜闻乐见之物,然而,因其创作者多为民间匠人,古代不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所重视。


据郧县青山镇白果树南水北调移民村的九旬老匠人吴江栋介绍,他老太爷那辈从山东潍坊迁到此地,祖上传下的规矩是:年画技艺的传承,一半靠口诀,一半要创新。技艺只传家人、不传外姓,只传男、不传女,而商贩是不准进作坊的。


吴江栋家族一代代传承的,不仅有老画样,还有裱纸、打灰、兑色,用蛋清调制墨汁的方法、画法与刀法、次序与程序、家族管理的模式等。


从题材上看,青山镇老匠人吴江栋画图,内容多以佛、道、儒诸神为主。从规格上看,郧县柳陂镇黄家坪南水北调移民村、祖上来自四川绵竹的年画老匠人贺耀德的画幅,多为卷轴中堂,大于青山镇吴江栋所作的年画。如神像画《七十二位全神图》、《武当祖师》面积达1.12平方米(140厘米×80厘米)。他几乎没有制作过小幅的画。而吴江栋所作的年画不大,反倒是一种被称作斗方 (24厘米×26厘米)的小画,属常见体栽。最大的中堂年画,也不超过约0.52平方米。青山镇是与十堰接壌的乡镇,为何画幅偏小,贺耀德居住的柳陂镇在汉江河畔的田野深处,何以盛行如此大幅呢?


从构图上看,贺耀德作的年画神像,多为长幅立式。上下清晰地分为几个部分。其中中间为主神,依此自上而下排列,两旁是侍奉和护法,彼此不遮挡,层次分明,画面明朗而清新。吴江栋的年画却不同,神仙一排排站得很密,浑然一体,画面显得饱满厚重。


从画法上看,吴江栋年画多为套版,一般为六套版,包括一块线版、五块套色版(红、黄、绿、紫、橙)。贺耀德的年画套版不多,一般只用线版线、墨线,其余皆手绘。比较起来,贺耀德的年画侧重于绘画,吴江栋的年画侧重于版画。


从色彩看,吴江栋多用不透明色。贺耀德几乎全部用水稀释过的半透明色,不用白粉颜料,而多用调和色,这在各地年画中少见,颇像国画。吴江栋的年画,多用红(或朱)与绿、紫与黄两组对比色,不用调和色,只用原色,色彩强烈而分明。贺耀德的年画,原料由于用水稀释过,对比不明显,但丰富而雅丽,自成特色。


从线条上看,贺耀德的年画多用粗线,无粗细变化,结构严谨,简练有力,如国画中的铁线。吴江栋的年画,则使用细线,时有粗细变化,线条结构较松,灵动自如,显然在刻版时,两家使用了不同刀法。


在人物造型上,吴江栋的年画人物头大身小,头与身的比例是1:3至1:4,人物显得古朴厚实。贺耀德年画的人物头部与身体比例是1:5,比较写实。在人物面部细节上,贺耀德的年画,人物眼睛在大眼角和小眼角部位各有一个折角,眼皮为双眼皮,眉峰位置也有一个折角,嘴缝是一条长线,相貌独特。吴江栋的年画人物面部全然不同,眼睛为长圆形、单眼皮,眼角没有折角,眉毛只有一条简单的弧线,嘴缝含在上下唇中间。


明朝初期,曾有日本浪人在郧阳以东的河南邓县(现邓州市)一大户人家,抢夺了两幅南宋的年画:一幅是《四美图》,人物着长袖的宫装;另一幅是灶王爷和关圣帝君像。两幅画皆盖有郧阳(今郧县)吴江栋祖上吴坊的印章。这两幅画几经周转,于民国时期被香港人叶储以三根金条购之,现存放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博物馆,幸未流失国外。


明朝时,朱元璋倡导贴春联,郧阳年画更是日益兴起。现存明万历年间最流行的彩色套印木刻《福绿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刻工颇为精致,迄今仍为民间工匠效法。实用历画,如春牛、灶马、芒神等;历史故事《孟母教子》、《岳飞枪挑小梁王》、《牛郎织女》、《白蛇传》等,后期《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也被用作年画题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