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经营民宿,是件苦中作乐的事
十堰周刊 文│郑旭宴
三月的一场桃花雪,让武当山银装素裹。大雪影响了电力的正常供应,武当山景区不少地方已连续停电两天。
停电对肖芳芳的生活毫无影响,她似乎与现代科技“绝缘”。
晨光与鸡鸣把她叫醒,柴火灶上蒸起热腾腾的早饭,给狗喂食、打理花草、给房屋做清洁……一天的时间,她能安排得很充实。
肖芳芳与丈夫王明波在武当山财神庙附近经营着一家名为“灵山居”的民宿,过着“不插电”的生活。
雪后的灵山居
灵山居是丈夫王明波家里的老宅。一幢带有四间卧室的瓦房,外置厨房与厕所,庭院内一间柴火棚,房子整体紧邻着公路,一眼便可寻见。肖芳芳说,房子是三十多年前自己的公公婆婆盖的,在他们尚未将其改造成民宿前,这里是老人唯一的住所。
两年前,作为重庆人的肖芳芳还不曾了解丈夫的老家,夫妻二人一直生活在上海,在一家连锁酒店从事酒店管理工作十多年。
2015年的一天,肖芳芳为丈夫庆祝36岁生日,“那时丈夫提起,他想回老家,那里有山有水景色宜人,在大自然中生活、做事,才是一种享受。”肖芳芳说,她赞成丈夫的想法,便在不久后一同辞职,来到武当山。
那时候,大理洱海的风情客栈炙手可热,杭州莫干山的特色民宿也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中国似乎一夜间刮起了一阵名宿风,旅游民宿更是成了当下热门。
丈夫的老家就在享誉中外的武当山景区内,在这里造一座民宿,生活与事业便可完美地合二为一。
灵山居树立在公路旁的门牌
芳芳与丈夫虽有着酒店管理的经验,但对于民宿的设计与经营还一知半解。
几年前,他们老宅附近的几间民房被人租下,改造成名为“福地居33号”的民宿,在武当山有着不小的人气。根据邻居的经验,他们二人也开始研究设计方案与经营方式。
灵山居的设计,芳芳并没有聘请专门的设计师,屋子的一桌一椅,每一根木条,每一面墙都是王明波亲自“操刀”。那时芳芳还经常在城区照看孩子,王明波在老屋里挥汗如雨地忙活了几个月。
“返璞归真”是他们对民宿的理解,灵山居的室内设计尽可能地保留了老屋的原貌,材料、装饰没耗费多大精力,“山区高额的运输费占据了开支的大半。”芳芳说。
灵山居动工不久,王明波的父亲便查出重病,此前为打造这栋民宿,夫妻二人拿出了在上海工作攒下的积蓄,还贷了款,为了给父亲治病,手头上的资金又耗费大半,建造过程并不理想。
民宿不仅是一种旅游体验的升级,也是一种小资化的消遣,可芳芳笑称他们或许是唯一一个建起了民宿却欠着一屁股债的老板了,“但毕竟房子是自己的,我们不希望找人投资,毕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只有自己去设计规划。”芳芳说。
灵山居保留着农房的特色,兼具休闲功能
莫干山的民宿均价在1000多元一晚,一年四季游客仍络绎不绝,“成功的案例让众多投资者对民宿领域抛出了橄榄枝,但这行也要看本地的市场状况,一味跟风不一定会有好结果。”芳芳说。
灵山居有6个房间,房间均在200多一晚。芳芳不会因为游客需求过多而刻意抬高房价,人多也会影响他们的服务质量,毕竟他们夫妻二人要身兼老板、保洁、厨师、服务员等多个职务。
三月期间来武当山的多为香客,他们大多数都是当天来当天回,这段时间是他们的经营淡季。没客人的时候,夫妻二人也要留下来对房屋进行修整,“老房子要常保养,它经历风吹日晒的机会可比我们要多得多”,芳芳笑道。
灵山居庭院
外人羡慕夫妻二人的生活,住所打造得精美雅致,还能靠此来赚钱,说他们既有了富足的物质,又有归隐田园的自在。芳芳说,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其中的苦与难,“自在的生活向来是不需要考虑物质的,我们每年赚来的几万块钱还在慢慢还债,只能说尽量往理想中的生活靠拢。”
武当山虽然客流量大,但在武当山开设民宿的仍在少数。芳芳说,山上村民的房子年久失修,武当山管理局对于山里房屋的建设、修整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使得民宿的舒适度与美观度比较难提高,想要发展成规模,路途自然要艰辛些。
灵山居的老宅虽是砖房,但砖与砖之间用的是泥土而非水泥粘合,缝隙大不说,还容易产生裂痕。他们夫妻二人想拆下重建,但芳芳说,武当山管理局规定,不得改变屋子的外观,屋顶搭建的一处观景台,也是他们上报了好久才最终同意的。
“武当山内居民的屋舍相对分散,自家的一间两间房难做出规模,散布在山中,也比较难寻见。”芳芳说,她希望未来政府能够集中规划一片民宿发展区,在保留当地住房风貌的前提下进行统一设计规划,这样,集群化效益明显,今后还能成为武当山的一处新景点。
武当山海拔较高,受地势、天气的影响,山里偶有断电的现象发生。从事服务行业,芳芳最害怕断电的情况出现,“我很享受这种离开电器贴近自然的生活,但游客来此更需要相对的舒适便利。”
眼前的灵山居并没有完全达到他们理想中民宿的样子,但夫妻二人很乐观,“这件事,只有做了,才知道今后该怎么调整怎么发展。”困难一些无所谓,毕竟自然已经给了他们最好的馈赠。 |
|